《中国青年报》聚焦我院青年教师培养

发布时间: 2015-09-07 17:31 作者:王伟 编辑 新闻中心 访问次数:

9月7日,教师节来临前夕,《中国青年报》以《高职“青椒”:实践中找到存在感》为题,关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工作。我院土木工程学院武强接受记者采访,并畅谈了自己的从教体会,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中国青年报》2015年9月7日《高职“青椒”:实践中找到存在感》

本科讲授的模式不适合高职

“要让学生动手,自己要先动手”

一个垂直放置的圆柱体,从正上方向下投影,会得到什么样的阴影形状?就是这个简单问题的讲解,让初上讲台的武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建筑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武强,这才意识到:要让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跟上进度,必须讲究些“战术”。第二次再上投影课,武强带上了“水杯”,签字笔、手电筒、橄榄球,甚至自家阳台上的花盆,都成了武强随需随取的“教具”。

“本科讲授的模式,不适合高职。”不断地用心琢磨,使武强体会到“动手能力、技能培养”在高职院校中的“王者”地位。短短几年,他的职业角色连升两级: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全职教师,当上了教研室主任,很快,又担当起实验室主任的重担。随着职位“上升”的,还有武老师的课堂“吸引力”。

课堂上,武老师会挥动着手指——“你们知道自己的座椅高度是多少?课桌、窗台又是多少?”“老师也是第一次来这个教室,但老师不用量,就知道你的座椅高度有550(mm),课桌750(mm),旁边的窗台是900(mm),窗户高度就是1米5。”——“这就是建筑学的人体几何模术”。

“真牛!”台下发出赞叹声,还有的学生会立马找出尺子,去考证武老师说得对不对。

武老师的课堂上,会有数不清漂亮图片和精彩视频。讲到“建筑机械”学里的塔吊,很多学生很好奇塔吊怎么能够装到那么高?“底下的十几米,可以用吊车来辅助,可到了几十米、100多米高,又是怎么弄?”这时候,武老师的图片和视频就派上了大用场。

“每节课上,至少保证20张图片、5分钟的简短视频。”武老师发现,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时,“没有一个学生看手机”。

武强还信奉“要让学生动手,自己要先动手”。在武强设计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大小小、从简单的三棱椎到复杂建筑模型,一应教具都由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由他主导建设的“土木工程实训中心”,一幢二层小楼,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不论是房屋建造设计、实验设备制作,还是桌椅电脑、设备维护,全部由教师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老师们对专业知识更加了然于胸”。

对高职院校老师来说,一门课往往最少要同时带4个班,即同样的讲课内容一周重复4遍。“怎样让自己在讲到第4遍时,还不会懈怠?”武强的办法是,改变课件、实例和方式。

以图片为例:在讲到平面设计时,武老师给一班学生展示的是学校的图书馆视图;到了二班,武强会下些功夫,在回家时顺路拍下市政府的大楼,重新制作替换,“知识点不变,却可以更换4次课件里的关键实例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微课比赛”到“翻转课堂”,武强最近又在思考几个“新鲜事”:能否将学生的手机利用起来,将实验过程全程导入?可不可以走进实验室,扫描“机械转轴”上贴着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两分钟解说视频?“只有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更立体,兴趣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