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融入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学生成才

发布时间: 2015-07-23 17:51 作者:王伟 编辑 新闻中心 访问次数:

7月23日,《中国工业报》以《融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学生成才》为题,聚焦我院机械类专业群特色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工业报》:融入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学生成才

融入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学生成才

陕西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特色发展纪略

“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我们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今年,我们专业有130名同学被欧姆龙、三星和亿滋等国际顶级企业录用,感谢母校的培养给了我们职业生涯高品质的起点”。现供职于世界五百强欧姆龙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下称:陕西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5届毕业生殷书锋同学,在回顾参加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 “樱花科技计划”时,自豪地说。

由我国科技部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共同发起的 “樱花科技计划”,是由日本科技振兴机构全额资助,以中国为主的亚洲青少年短期访问日本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机构,与日本青少年以及各前沿领域科学家、研究人员等全面开展科技交流的国际交流活动。幸运的殷书锋在学院的牵线搭桥下,和该院其他10名师生一道,应邀在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充分感受了世界一流企业的科技能力、生产制造技术,收获颇丰。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早在建院之初,陕西工院就将机械类专业确定为传统优势专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积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保留原有行业特色基础上,不断注入新活力,获得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广泛认可,并带动相关专业群,以专业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品牌专业发展之路。

专业创新驱动 打造高职品牌专业群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有着国家级示范专业、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全国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诸多光环加身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也对陕西工院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好褒奖。近年来,该院机械类专业紧紧抓住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借助企业伙伴的鼎力支持,以专业创新驱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实施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富于行业特色的 “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突出 “产教互动、工学结合”的核心,在全国率先实施 “1+1”双专业带头人及 “双导师”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进课堂,一线教师下车间。依据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该院从职业岗位标准入手,生成典型的工作项目和任务,构建起基于机械制造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并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过程要求和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了课程内容,推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零距离”对接,使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该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13项,持有专利1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

校企深度融合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遵循 “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指导思想,陕西工院充分整合办学积淀,按照 “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文化融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理念,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融入团队,共同管理、优化专业群实验实训资源,现拥有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功能齐备,集教学、科研、成产、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机械类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成校内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内实习车间——校外实训基地”五级配套的开放式实践训练体系。

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还与三星 (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欧姆龙 (中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德国DMG在华首批数控领域合作院校,建成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的DMG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与日本FANUC合作建成西北惟一的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学生在经过基础训练、仿真体验、全真操练、真岗实干的四级阶梯能力培养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大受用人单位欢迎。

拓展对外交流 架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层次也在逐步调整升级。陕西工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以建设 “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学院为目标,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教育机构合作,构建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贯通式立交桥。机械类专业先行先试,与省内中职、本科院校联合,通过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素质和课程体系的 “四衔接”,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管理、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做实、做细联办教育的衔接工作,完善了 “中职、高职、本科”全层次人才培养梯度,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同时,依托学院的对外交流合作,机械类专业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意向,开展了中德合作师资培训项目、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台湾高校交换生项目等。近三年,先后有11名学生赴德攻读硕士工程师,14名学生赴德短期交流,61名学生在台湾高校交换学习,109名教师赴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研修,10名教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交流学习,48名教师赴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研修学习,打通了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通道,引领了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的 “国际范”。

技术艺术并重 激活职业发展基因

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与特征,陕西工院不断探索实践凸显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育人路径,倾力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人才,全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

学院坚持把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定期举办 “企业家讲坛”、“校友大讲堂”、 “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每年邀请艺术院团来校演出,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展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坚持 “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共长”,积极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协会,通过协会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营造技能竞赛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与科技创新。近三年,学生持有国家专利13项,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25项、省级技能大赛等奖项43项。用人单位纷纷反映,陕工职院的毕业生不但技术好,而且有文化,懂生活,培养潜力大。

毕业等同就业 名片学生添彩工院

近几年,按照 “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陕西工院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突破口,全力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就业课程相结合、专业调研与就业宣传相结合的模式,将就业服务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实现了就业服务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同时,学院还与6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先后为国内外知名集团开设企业冠名订单班10个,特别是在与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欧姆龙公司 “共育世界一流员工”的过程中探索出的 “校企联创,七个一流” (联合策划一流合作方案、联合制定一流培养计划、共同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协同实施一流学生管理、共建共享一流实训基地、营造一流企业文化氛围、合力构建一流评价体系)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的典范。按照国际员工工作标准和先进企业技术操作范式培养的订单班学员在企业如鱼得水,备受好评。目前,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欧姆龙、三星、亿滋等在华最大、最稳定的一线人才来源。

一大批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名片学生,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器重。近三年,机械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及新生报到率稳居陕西高职前列。毕业生就业呈现 “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起薪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稳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特点,学院也连续三届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探索之路迫在眉睫,改革与创新也越来越成为决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我们相信,陕西工院人将继续以专业创新作为驱动职教发展的原动力,以前所未有的成熟与自信,坚定而从容地迈向新高度。(朱锦春 刘其兵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