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构建多元协同大格局、筑牢铸魂育人主旋律、构建师生成长立交桥、塑优思政工作品牌库”为主要发力点,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样态,切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有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和师生群体同向同行,努力走好全国职业教育“大思政”建设“第一方阵”,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三走进”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高位系统推动 健全多元协同“大格局”
一是明晰方向。学校系统谋划并推进以校内“三全五育”为主体、以政行企校协同育人、中高本贯通育人为两翼的思政“大格局”,聚力营造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新生态。
二是健全机制。学校构建由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和学院协同联动的组织运行和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做精第一课程、做深课程思政、做活第二课堂、做优日常思政、做鲜网络育人、做实实践育人、做特文化育人、做强仪式教育、做广育人导师、做亮思政品牌”,确保方向正确、力量汇聚、质量提升、保障充分。
三是建章立制。学校制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定责任清单,有力推进力量整合、工作协同,出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10余项,推动马院教师作风、职能、方式转变。
四是平台牵引。学校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陕西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牵头单位、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会员单位等平台,加强各类平台的合作共享,共同探索思政工作高质量建设新路径。
深耕课堂改革创新 筑牢铸魂育人“主旋律”
一是创新打造思政课教学模式。学校依托校内实践教学“1+4”线轴和“学马研习·践创空间”基地,融合“校内研学+虚拟体验+工坊练创”三个维度,通过线轴教学现场讲授理论、虚仿中心进行思政体验、思政工坊开展实践创作,形成思政课“三维融创”教学模式;推出“秦马之声”理论微宣讲、“秦马金音”红色文化讲解等“秦马PULS”系列活动,举办“5·24”我爱思政课日等活动,创新开展“带着学生去旅行”5G连线直播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立体化到一体化的提升飞跃。

校内线轴“1+4”模式实践教学之机床文化园现场教学
二是耦合育人抓实课程思政。学校出台《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行动方案》,通过实施课程思政“金课”培育、教学名师与团队培养、典型经验与成果凝练,建立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全课程育人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效应。
三是扎实推动第二课堂创新发展。学校自2020年起持续推进第二课堂教育改革创新,经过5年探索,持续完善学校第二课堂组织保障体系、模块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智慧管理体系、价值应用体系,构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机制以及全方位覆盖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施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实施计划,推动第二课堂教育提档升级。
持续创新载体形式 构建师生成长“立交桥”
一是分类推进日常思政。面向中心组,学校结合新态势,持续优化“三读两评一案”学习机制,进一步创新研学方式,提升中心组成员学以致用、推动工作的成效;面向教职工,学校紧扣“理论、责任、素质”三聚焦原则,融合传统载体与新媒体,多方式开展理论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既入脑入心,又转化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面向大学生,学校通过青年大学习、主题党(团)日、网络易班等,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用技能报国。
二是推动网络育人实践创新。学校实施“融媒小厨”试点建设,探索开展“E团队、E作品、E活动、E园地、E实践、E应用”的“6E行动”,发挥融媒矩阵“内容兼融、资源互融、宣传共融”的叠加效应。在线上组织开展五彩翔云网络文化节、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精品征集展播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网络作品创作过程中,实现“育人+自育”。在线下依托微影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举办宣传思想文化提升训练营,打造系列“融课堂”,使网络育人延伸至线下、融合进日常,开发形成一批数字赋智、多维立体的融媒育人实践成果。
三是拓宽实践育人空间阵地。学校搭建起“返家乡”“三下乡”“社区实践”校内外协同融合“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联合革命展馆、文化场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形成“薪火相传”实践育人基地群;规模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畅通第一与第二课堂成果共享和转化机制,开发多形态立体化的思政育人资源。学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
四是强化文化育人实效。学校注重将校史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艺术思政,搭建社区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新生文体节、创新创业文化节、校园艺术节等平台,精心创排舞蹈、诗歌朗诵、原创情景剧、主题歌曲等,把宏大叙事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场景和人物故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培育,有组织地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实践,劳模文化育人做法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五是发挥仪式教育作用。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打造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军训开营等思政大课堂,贯穿开学季、表彰季、毕业季全过程,通过形式新、规模大、仪式感强的教育方式,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入脑入心。
统筹汇聚育人资源 塑优思政工作“品牌库”
一是汇聚育人资源。学校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等育人力量,积极引入本科高校专家、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以劳模工匠、杰出校友等组成思政人才库,聘请红色场馆工作人员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通过思政沙龙、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校友大讲堂、馆校联动等途径,着力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校内外资源互补互促的“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二是推进家校企社协同育人。学校贯通课堂授业、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自我修养五种途径,探索制定高本学段、逐年级的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清单,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推动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服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何菲来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是擦亮思政工作品牌。学校推进红色匠心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出“习语·润工院”“三走进”“四味·茶叙”“五彩翔云”“秦马plus”等思政品牌,引导学生价值塑魂、知识塑身、能力塑技。
四是强化思政示范引领。学校创造性提出“红色匠心”文化育人理论,开发装备制造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标准,集成创新“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红色匠心文化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内外兄弟高校多次来校开展调研交流;率先组织开展“四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评选活动,加强典型培育选树、辐射带动,激发师生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思政工作,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育身边的人;支持开展育人理论凝练,建强思政研究专业队伍,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项,入选国家教育部、文物局“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