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我院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7-01 08:24 作者:王伟 编辑 新闻中心 访问次数:

实施分层培养 打造一流团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念好教师这本经

实施分层培养 打造一流团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念好教师这本经

日前,2015年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出炉,对全国200所高职高专院校2010至2014年间的主要科研成果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权威分析与评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院)挺进全国30强,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科研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在65年的办学实践中,陕西工院始终秉承“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训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德为本 多措并举 塑造良好师风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陕西工院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养成,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加强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确定了学院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从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生活示范、学术风气入手,把师德建设与教师考核、职称晋升、创先评优相结合,保证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按照习总书记“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的要求,陕西工院把师德建设作为“立德树人工程”的基础工作抓实抓紧,学院领导率先深入各二级学院调研,听取师生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各职能部门通过举办以“立德树人、教师垂范”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评选活动,将新时期的师德要求内化为广大教师的基本素养。

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为契机,陕西工院通过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把师德建设纳入了教师的教学日常管理过程,建立了由教学督导人员、在职教师、干部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师德监督员队伍,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举报信箱,定期对师德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同时,健全完善了师德考评制度和评价体系,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年度考核、派出进修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推动了师德建设稳步发展,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2个、陕西省师德先进标兵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45人,多人次入围教育部和陕西省高职教育专家库。

四项计划 提升团队 培育招牌教师

   按照“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陕西工院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在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全力打造“招牌教师”。并先后制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取得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奖励及管理暂行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搭建平台、集体培训、组织研修、国内外访学等形式,培养双专业带头人24名、双骨干教师90余人。

学院先后与德国、美国、爱尔兰、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活动。近三年,共选派400余名专兼职教师赴国(境)外知名院校、机构研修学习;同时,学院坚持选贤与能,从行业知名企业遴选了457名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技术大师来院兼任教师,并鼓励专任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赴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双师素质。目前,学院85%以上的中青年专任教师都有企业锻炼经历,90%以上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6.5%,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业已形成。

另外,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学院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职务晋升、薪酬管理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多方优化校园工作生活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近年共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3726篇,EI、ISTP、ISSHP共收录36篇;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547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6项,省级以上大赛奖励26项;申报专利总数104项。

分层培养 外引内培 优化师资结构

根据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实施进度,陕西工院还配套制定了师资分层培养计划,系统设计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养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养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教坛新秀。

高层次人才是推进学院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依据对各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实际进行的分析论证,陕西工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主要领导挂帅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和标准;人事部门通过网站、媒体广告等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考评组对应聘人才通过公开试讲、操作技能考核、教科研能力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核评估,近年来共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10余名。

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养教学名师。通过组织出国(境)访问、优先资助科研项目、畅通学术交流平台、奖励教科研论文等,学院有计划地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评教学名师、出版理论专著、申报教学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先后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多人次在国家、省级行业协(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专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养优秀教师。通过国内外培训、访问学者选拔、工程实践锻炼等措施,学院把中级职称教师培养工作落到了实处,培养了一批教育理念新、专业知识深、教学水平高、师德师风好,并具备一定的科研攻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并在每年的教师节大会上集中表彰。近年来,共产生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院级以上优秀教师共72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省级优秀教材12本。

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教坛新秀。为了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适应工作,学院返聘经验丰富、师德先进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新老教师传帮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制定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评估办法》,对完成岗前培训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品德修养进行科学的评价。同时,学院定期举办教坛新秀评比和青年教师论坛活动,极大激发了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生力军作用。

借助这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招牌师资队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踏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人才培养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71项、省级以上奖项830项;近两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奖牌数量连续数年位列省内第一;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97%以上,2014届6266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15%,50%就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郭妍 康强 张磊 王伟)

创新专业建设 助力学生成才

创新专业建设 助力学生成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是一所有着64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涵盖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工程材料、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公共事业、物流管理、土木建筑、化工纺织、服装艺术等十大职业门类的65个专业,先后为社会培养11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陕西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性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举办技能竞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专业设置 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

陕西工院是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创办于1950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改制升格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西北地区首家由教育部批准改制升格的高职学院。建校初期,学院专业设置以装备制造、纺织、电气、土木等工科专业为主;随着发展需要,学院先后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陕西省机械工业局等国家、省级行业管理,形成了浓郁的行业特色。归口陕西省教育厅管理以后,传统专业在保留原有行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学院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在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新的专业领域,优化专业门类,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根据办学状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基本数据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结构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在专业设置、管理和发展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近五年来,学院立足产业急需,新增“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服装制版与工艺”、“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测量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0多个专业;根据严格的专业评估制度,对“新型纺织机电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雕塑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等举措。

专业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改革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陕西工院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明确专业定位,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中紧扣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赛等多个抓手,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创新。近年来,学院先后与14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日本欧姆龙、美国亿滋、宁波雅戈尔、西安索菲特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建订单班93个,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等,使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电气专业和机械专业为例,通过与欧姆龙公司进行订单培养,校企双方探索实现了“校企联动,七个一流”的合作育人方式。联合开发了《品质管理》、《生产过程改善》、《全员设备管理TPM》、《企业理念及OMRON产品知识》、《TWI班组长管理》、《计算机应用能力》、《PLC技术》等12门特色课程;联合共建了集教学、培训、职业认证、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及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为一体的陕西工院-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大、技术最先进、水平最高的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为学生学习实训、技能大赛培训及先进自动化系统的科研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陕西工院秉承“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打造了一批教学优秀、行业知名的招牌名师,带动了特色专业建设。学院现有教授76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7人)、高级职称358人,420人曾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研修学习。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省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45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学团队10个,多人入围教育部和陕西省高职教育专家库。近三年来,教师主编教材88本,公开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1738篇,其中核心期刊851篇,被SCI、EI、CSCD、CSSCI等收录102篇;承担省(部)和咸阳市科研项目9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71项,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地厅级科研进步奖5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部分内容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专业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重要保障。学院现拥有西北规模最大、工种齐全的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建有汽车工程与服务技术训练中心、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室、焊接实训基地、欧姆龙技术中心、应用化工技术训练中心等校内181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此外,学院还积极与广东溢达、新疆天业、陕西法士特、西安索菲特、陕西煤化等国内、省内一流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9个。

为使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相容并进,学院充分依托院内实验实训基地、技术训练中心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携手省内外35家国家级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构筑起“校内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训练中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五级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基础训练—仿真锻炼—实际操练”三层递进的学生能力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保障了专业建设创新。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创新。从2006年起,学院连续10年举办覆盖全院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并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院院有比赛、层层有选拔、衔接省竞赛、对接国大赛”的技能竞赛序列,形成了“年年举办比赛、学生个个参与,教师人人辅导”的技能大赛氛围。同时,学院主动承办省、市、行业的各类技能大赛,打通在校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通道、搭建学生参与行业技能比拼的平台。学院还出台了《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技能大赛专项基金等,对学生技能竞赛获奖和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专项管理,全额奖励。在陕西工院,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成为一种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71项,省级以上奖项830项。在近三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有力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建设成果 特色鲜明成效突出

陕西工院本着“大力改造传统专业,做优做亮优势专业、做大做强特色专业”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外多专业协调发展,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院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均衡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现有教育部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建设专业1个、央财支持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6个,院级重点专业17个。2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省级优秀教材12本。先后受邀参与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作为全国977所院校的四个代表之一,在“全国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会”上示范推广。(郭妍 赵明威 柴继红)

适应“新常态”为学生就业添“底气”

适应“新常态”为学生就业添“底气”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在焦头烂额地发简历,惴惴不安地等待用人单位回应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不光应届毕业生早早地就被行业内的知名用人单位“一抢而空”,部分大二的学生也已经“名花有主”,早早预定了就业单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提质增效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轻松将成为当前的“新常态”。然而,陕西工院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获得大家的认可,进而被提拔重用。

校企融通 度身打造高端技能人才

6月23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徐皓同学,与其他73名“欧姆龙班”的毕业生一起启程,奔赴世界五百强欧姆龙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分公司上岗就业,迈出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欧姆龙公司对这批订单班学员给予热切的关注,在住宿、薪资、发展等方面全力保障,他们中的80%一上岗就是组长,干一年后就能晋升为班长,从事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并有优先外派出国研习的机会。而之前的四届订单班毕业生中,70人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11人还作为后备干部被派往日本深造学习。“工作主动强,素质过硬,勤奋肯钻研,非常具有发展潜力”,这是公司给订单班学生的评语。其实,在陕西工院,像徐皓这样因订单培养获益的同学还有很多。

近年来,陕西工院学院紧紧围绕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展开培养,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携手35家国内外知名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通过十种模式全面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通,并与欧姆龙、亿滋(卡夫)、雅戈尔、拓普康等149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策划合作方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联合打造教学团队,联合推行现场教学,联合实施双向管理,联合建设实训基地,联合构建评价体系,订单班总数达到93个,企业在院设立奖学、奖教金总额达2600万,受益学生4146人。

同时,学院还与DMG、欧姆龙、发那科、欧特克等企业共建了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创意教学中心等18个实训项目,再加上181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全国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教学生产型校办工厂和149个联合共建顶岗实训基地配套成龙的能力递进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让他们就业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有潜力!

该院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陕西工院2015届毕业生,人均获得1.8个就业岗位,其中有2000多人入职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许多强势专业实现100%就业,形成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起薪点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稳定率高和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就业质量“五高”指标。

以赛促学 技术能手何愁“嫁”

数控技术专业1201班郭康康同学,还没毕业就被承担“嫦娥”探月工程的西安某航天研究所“盯”上了,急着要和他签订协议,提前上岗。一切都源于“陕西省技术能手”的光环加身,在校期间他先后获得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建模设计与制造”二等奖、全国技能大赛“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第六名,并担任学生电器维修协会会长,活跃在校园和社区内外。

技能竞赛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兴奋点。陕西工院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专项基金,全额奖励优秀学生;连年承办计算机网络应用、化工仪表自动化、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省级技能大赛,举办校内技能大赛活动月,设置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等50余个竞赛项目,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促使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8.89%,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71项、省级以上奖项830项。

在西安三星、在陕西法士特、在秦川机床、在宝石钢管、在宁夏小巨人……活跃着一大批陕西工院毕业生,他们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也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为获得知识和技能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人民走出去”这句镌刻在校门上的标语做出了响亮回答。

留学深造 就业之外再辟“蹊径”

去年年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刘卜源、毛鑫两名同学,作为该院第二期德制硕士工程师培养项目入选者,赴德国开始了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留学之路。在欢送会上,除了对母校培养的满腔感激,他们更憧憬着学成之后的精彩人生,“德国是个工业大国,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德制硕士工程师,更是一个机会。我们争取六年内拿到硕士,回国当一名人民教师,帮更多的孩子点燃理想的明灯!”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工院坚持开放办学,着眼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教育战略,积极与德国、美国、爱尔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高校、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学历互认、合作办学和交换学习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学生提供与国际化教育标准衔接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先后有20余名学生应邀参加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夏季大学活动,三期共8名学生在德国高校攻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20余名学生赴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交换学习。

优越的育人环境也激励着众多在校生奋发成才,在今年的专升本考试中,该院一个宿舍的5名同学一举全部考上本科院校。同时,学院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单位建功立业,近三年共有70多人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4人参加陕西省“选聘生”,567人应征入伍。

素质过硬 用人单位频频“点赞”

刚刚过去的5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5级毕业生章鹏飞等两名同学,追随着学长们的成长轨迹,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录用,聘任为“实验师”,负责指导本科学生的基础工业实训工作。自2008年开始,陕西工院共有23名毕业生入职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在更广阔的舞台施展人生抱负。正如这次来院招聘的清华大学带队老师说,“陕西工院毕业生不但技术好,而且素质高,安心一线工作,发展培养潜力很大。”

作为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军院校之一,陕西工院明确认识到抓就业工作,必须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能力强、素质高,就业自然有保障。学院定期举办“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便捷平台;构建起了遍布全国的就业网络,与国内外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起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毕业生面向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领域,人才输出立足陕西,覆盖全国29个省市,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十多年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想作风朴实”的特点,沟通协作能力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适应当前企业选人用人的要求,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100%、优秀率为73.84%。

“这个小朋友非常有本事,会听打速录,我说的话连标点符号都不带错的。这就是人才,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劳动力,他们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如是评价为她进行现场速录的该院文秘专业学生魏伟伟同学。基于这种良性发展和优势品牌,陕西工院为广大有志青年搭建了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好平台,也是十万余名有“底气”的毕业生用实力铸就的“金字招牌”。(郭妍 王伟 罗宏)

传承鼎新共济 立德树人并重 陕西工院特色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

传承鼎新共济 立德树人并重 陕西工院特色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

“我娃来这上学一年时间,社会交往、待人接物变化很大。没有半学期,就拿回家两个荣誉证书,而且知道利用假期打工赚生活费。每回报名的时候,学院还给补助学费。孩子能得到这么好的教育,我很欣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希望老师再抓紧一点,让孩子早日成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王同学父亲的一席话,道出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8000余名在校生和其家长的真实感受。

这是陕西工院邀请20余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参加家校共育恳谈会,与学院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负责同志共同探讨家校合力育人措施,听取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

思想引领 让校园文化“纯”起来

“黄继光者,四川中江人也……援朝抗美,不辱使命;保家卫国,甘为前卒……壮哉!华夏儿男。金刚火凤千秋颂,烈士英名百代传!”这是该院“我们心中的共产党人”红色故事会上,机械工程学院杨宏建同学分享英雄黄继光的故事。作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陕西工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措并举,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成为师生言行的内在驱动力,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学院还探索构建了以宣教部为主导,学工部为主体,思政课堂为主渠道,各二级学院为基础,思想政治研究会为支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连续五年开展“三走进”实践调研活动,相继推出党旗领航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等,探索思想教育新模式。同时,动员全校教职工自觉投身“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从“上好每堂课、做好每件事、验好每个工件、改好每次作业”做起,躬身示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理想信念更为坚定、人生规划更具导向。

基因传承 让工院传统“实”起来

每年九月的开学季,位于校园中央的校史馆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孔,这是刚刚经历完军训的新生和新进校工作的教师们入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他们在这里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回溯那些深深镌刻在学院发展历程上的人和事,在追寻体味校训的真正内涵,获取成长的养分。

这所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高职学院,伴随着烽火的洗礼艰难发展。“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是该院首任校长、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王达成同志在1950年建校时喊出的时代强音。

十年前,陕西工院人在“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荣校”办学方针指导下,多层面、多轮次广泛征集和深入探讨校风、教风、学风,几经上下,集思广益,积淀形成“博爱、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尊师、勤奋、自律、拼搏”的学风和“厚德、博学、爱生、乐教”的教风,丰富了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凸显了学校的精神风骨,铸就了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高职院校发展基石。

另外,该院还将学院精神融入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全过程,实施了“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处科级干部包抓学生班级、党员干部担任学生班主任、学生党员出任班主任助理、知名教授担纲学生学业导师”五层联动的育人工程;落细落实落小“校风、学风、教风”,建立“三风”建设检查、督察、通报制度,推动“三风”建设内涵发展,内化为全院师生的素养、外化为全院师生的行动,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在校园蔚然成风。

文化育人 让工院精神“活”起来

“在陕西工院,校园文化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口号、一行标语,她已固化为学校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该院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辉教授说道。早在上世纪末、学院改制升格初,学校注册了中文版的校名、校徽、校旗和校标,策划、设计了整套VI系统,并广泛应用在《新生入学通知书》、《学生手册》、《教学大纲》等各个环节上,第一时间传递学校文化理念、传播校训精神。2014年,正式载入《陕西工院章程》。

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出发,紧扣高职教育的属性与特征,积极探索“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校企文化融合为特色、以活动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秉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素质教育思想,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对校园建筑、道路进行了文化命名,营造处处熏陶育人的氛围;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路径,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展潜移默化、知名企业家开坛论道、杰出校友现身说教、企业文化精髓读本应运而生,搭建“润物细无声”的校企文化磁场,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双重浸润下成长成才;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建设工程,连续五年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或二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1项。2011年,学院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是全省同类院校中获此殊荣的首家高职学院。

实践成才 让就业质量“刚”起来

“为获得知识和技能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人民走出去”,这是镌刻在该院门口的两行标语。在每月一次的优秀校友大讲堂上,师生、校友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分享成功经验、体味人生感悟的时候;当新一届的毕业生挥手告别母校,与同窗依依惜别,踏上新的人生征程的时候,这两句话就像长明的灯塔,一直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德才兼备,技艺立身。陕工学子肩负振兴装备制造的时代使命,以“能力强、素质高、就业好”为导向,厚德行、练技术、比才干,成长为新时期一批批中国工业的“能工巧匠”。近年来,该院学生累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奖励171项,省级奖励830项。仅2014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全国电路设计应用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0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近三年,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7%以上,40%的毕业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就业,23名毕业生先后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聘任为实训指导教师。毕业生就业呈现“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起薪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稳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特点,学院也连续三届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我们坚信步履坚定的陕西工院任将沿着鼎新传承、立德树人的兴学育才之路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加绚丽的辉煌。(郭妍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