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华章】中国教育新闻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聚力推进中印尼“职教出海”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 2025-11-14 19:03 作者: 编辑 宣传部 访问次数:

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理事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教育联系中心,把“职教出海”提升到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主动分析宁德时代、华友钴业等中资新能源企业需求,服务新能源龙头企业重大投资布局和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职教出海”新范式、深耕“职教出海”新航道、提升“职教出海”新质效,致力于培养中国新能源龙头企业在印尼急需的既掌握专业技术和精通工业汉语,又熟悉中印尼文化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打造“职教出海”项目服务“一带一路”示范样板。

五维创新 探索职教出海新范式

学校深化与宁德时代、华友钴业等中资新能源企业合作,加强“职教出海”模式研究,围绕“跨国产教融合模式、治理机制、教学模式、成果驱动、文明互鉴机制”实践创新,推动中印尼“职教出海”项目提质升级。

一是跨国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创新构建“双优驱动、双元育人、双融赋能”模式,系统性整合中印尼校企资源,形成跨国产教融合标准化运作范式。

二是治理机制创新。首创“双院长制”治理架构,中方院长负责战略规划、标准输出,印尼本土院长负责在地化运营,通过双主体协同共治,保障中国职教标准高质量共建与本土化调适,成为产教融合深度落地的制度创新。

三是教学模式创新。推行“双导师制”教学体系,企业工程师主导技术实操,院校教师主导理论与文化教学,实现“理论—实践—文化”三维融合,精准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成果驱动创新。构建“订单培养+标准共建”双轮驱动机制,订单培养即时响应本土化人才需求,标准共建系统性提升印尼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体系。

五是文明互鉴机制创新。构建“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及“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促进中印尼青年之间文化交流。

随企出海 深耕职教出海新航道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服务到哪里。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深耕细作推进中印尼“职教出海”项目做优做精。

深化“校企双元”订单培养。学校精准对接印尼工厂用人标准,开设宁德时代国际工匠班等定制化培养项目,将企业文化、真实生产项目深度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理论+基础技能+工业汉语+中国文化”2.5年学校学习,加上“岗位实操+项目实践”半年企业实训,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岗”的育人闭环。

强化“标准共建”与本土融合。学校通过构建“1+N”师资赋能模式,即1名中方专家带培多名印尼教师,把开发的《生产现场管理》等9门中国职教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融入印尼曼达拉理工学院等10余所合作院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印尼电池制造、机电维修等产业需求,构建“中国标准-印尼适配”的转化机制,动态开发本土化专业培训方案。

驻青山集团等驻印尼中资企业员工来校培训学习

加强数字化赋能教学。学校依托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共建优质双语在线课程,实现跨国同步授课;聚焦电池生产、机电维修等核心岗位,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数字技术突破跨境教学时空限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覆盖面。

构建“三双”育人生态。学校持续实践“优质企业技术资源+优质院校教学资源”双优驱动、推进“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实践育人”双元育人、加强“技术技能传授+中印尼文化浸润”双融赋能,积极构建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

标准输出 提升职教出海新质效

学校依托中印尼“职教出海”项目实践与教学经验,开发完整的教学标准体系,为本地化人才培养提供清晰指引,带动“职教出海”项目质效提升。

构建体系化的国际标准。《生产现场管理》等9门中国职教课程标准已在印尼曼达拉理工学院等10余所合作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中深度融入并应用;学校通过“1+N”师资赋能模式,已为69名印尼职教师资提供系统化能力提升培训,逐步构建起本土化教学实施团队,为标准的高质量应用提供师资保障。

学校承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尼工业化职业培训项目”培训班

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显著提升。在学历教育领域,学校联合曼达拉理工学院,累计为印尼培养47名本课程层次学历留学生,成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本土化落地;在技能培训方面,2023年以来,学校已为陕鼓集团等中资企业培养输送198名本土技能员工,其中132名订单班学员实现100%就业,34人通过专项培养进入中企核心岗位;印尼学员在国际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技能大赛等赛事中累计斩获20余项奖项;“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吸引200余名印尼青年深度参与,有效增进了跨国文化理解与互鉴。

国际影响力与官方认可度提升。项目模式获印尼合作院校采纳,融入当地教育体系,获印尼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企业价值与产业赋能成效显著。项目有效破解中资企业本土化人才瓶颈,降低海外用工成本30%以上,有力支撑企业投资效益提升;为印尼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推动电池制造等领域技术标准迭代发展。